209

多數人常犯的退休規劃5大迷思

【2017.04.01/新聞大聯盟特別企劃】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目前退休年齡一般約為六十五歲,然而平均壽命若以八十五歲來計算,退休後平均仍有將近二十年的人生,主要問題是正常的收入中斷,日常所需花費除了靠國家及雇主提供的退休金之外,個人的退休金要如何準備?要準備多少才夠用?成為退休規劃的重軸。

近年來,不少資訊提醒大眾,退休規劃宜早不宜晚。不過,即使有人很早就開始進行退休計畫,但若規畫錯誤,會比晚規畫、甚至不規畫更為危險。畢竟錯誤的退休理財觀念,會影響退休理財規劃的成效,造成退休理想與現實有落差。

根據國內外的相關調查,在此羅列五大項常見的迷思,提供退休族檢視自己是否也陷入其中。

迷思一:天馬行空的退休生活規劃

在規劃退休時,許多人對退休生活會有過度的期待,想像著常常出國旅遊、閒來無事就去「達摩祖師」做腳底按摩、或是全身SPA,還想像把家電或家具全部換新,這就使得必需準備的退休金,一路被喊高到2000萬、3000萬元,甚至上億元。

事實上,如果不是天性生活奢華的人,退休後也不太可能喜歡奢華生活。而且,通常退休後日常生活開銷會滅少,反而是醫療費用因年齡漸長而增加;一旦設定過高的退休金目標,反而會使籌措退休金的困難度加大,如此更容易前功盡棄,建議所得替代率以50%至60%為基本目標即可。

迷思二:想等經濟責任盡完再準備

大部分的退休族在青壯年時,只想到為子女準備教育基金或清償房貸,忘了提早為自已規劃一份退休金,等到自己體力衰退,兒女逐漸長大成人,才發覺自己離退休日子愈來愈近,亦驚覺退休金的缺口還很大,焦慮之餘產生憂鬱,整天悶悶不樂,很容易疾病上身。

有道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養兒育女雖然是天職,但凡事幫他們想的太周到,而讓自己到了晚年陷入淒涼,這樣的情景恐要慎思。不妨換個角度想,年輕時也開始幫自己做退休規劃,不必讓自己退休後成為子女的負擔,其實就是在幫子女們積累財富。

迷思三:低估通貨膨脹率的效果

儲蓄是想要達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但許多人傾向以「定存」累積財富。但是,現在定存年利率僅百分之一點多,相對有些保守,導致資產成長率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例如,假設你將100萬元放在家裡保險箱,預估每年的通貨膨脹率是2%,則今天的100萬元,到明年只值98萬元,放個30年,價值會貶為不到56萬元。

因此,光儲蓄與定存絕對趕不上通膨的速度,必須選擇至少高於通膨率的投資標的。但是,如果你用時間來換取通膨,也是正確的選擇,如果是離退休還有一、二十年的人,可以選擇風險較低、投報率也偏低的產品;但若是退休後才開始規畫,則必須要投入到風險較高、以爭取較高的投報率。兩相比較,這就是「時間」在退休規畫上所扮演的重要性。

迷思四:高估通貨膨脹率的威力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有的人太樂觀退休生活,有的卻又太悲觀。例如悲觀者會擔心通膨吃掉自己的錢,因此在推估通膨時刻意高估;但過去十年,全球經濟較接近通縮。據統計,過年十多年來,台灣的平均物價上漲率大概在3%左右。因此建議在推算退休金時,應以適當的比率,如2%或3%推算,否則可能造成數字壓力太大,而降低執行的意願。

迷思五:聽信明牌進行投資

市面上有琳瑯滿目的投資理財工具,財經頻道也如雨後春筍,但是並不見得你都適合任何一種投資工具。許多人只跟著利潤前進,卻不知這項產品與自己「八字不合」,天生就相剋。尤其是當業務員或名嘴告訴你,利用投資某項理財工具來為累積兒孫的財富,許多人就心軟了;其實,賠光退休金者大有人在,關鍵都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如果你已是退休族,更應該偏重「保本」,例如全球型基金、年金險、養老險等,股票、期貨、房地產因為輸贏較大,比較不建議大筆出手。

無論如何,儘早執行退休計畫,可以減輕準備期間的財務壓力,還有兩大額外的好處是:清楚知道人生不同階段的開銷,以及更了解未來該如何節流。

108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