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從校園割喉案看治安與死刑爭議

【記者李克強特稿】

割喉案發生後,校園安全再度引起關注,台北市長柯文哲說,要全面檢討警察進入校園的SOP,雖然現在學校與經查系統有連線,警察在校園發生事故時,可以迅速進入校園,但重點在於警察是事後進入校園「善後」,無法事先防範,以目前校園配置的警衛或管理員,絕對無法有效防止有心人士偷偷進入校園。

柯文哲還提出,要針對行為偏差的社會人士、或者諸如長期失業等予以特別的「關照」,立意可能不錯,但也有侵犯人權的爭議。

現在犯罪模式與手法愈來愈駭人聽聞,不久前日本才發生車站的行李櫃有大行李,竟是已經被殺害一個月的女性;在歐美校園,頻傳槍殺事件,這在過去都是很難想像的事,但是過去歐美或日本的犯罪手法,也逐漸移植到台灣來。現在校園毒品也愈趨氾濫,已經讓校園成了一個隱形的彈藥庫,政府有必要重新討論面對新型態犯罪手法,並確保校園安全的新方法。

對於割喉案引起廢死與反廢死的爭論,包括馬總統、羅瑩雪部長或藍綠政黨高層人士,都對廢死持比較保留的態度。從學理及經驗法則來看,犯罪行為的重大與否,與一個國家存在死刑或沒有死刑,關聯性是高還是低?是否曾經有死刑,之後廢除死刑的國家,犯罪率是上升還是下降?已經廢死的國家,治安的表現是否較過去更好?

警方辦案可能有疏失或使用不正當方式逼供的情況,不過判決的決策權在法檢系統,警方負責辦案與提供相關證物,只是外界認為警方有錯抓的情形、間接導致法檢錯判的情況,因而認為不應該有死刑,以免草菅人命。

就重大刑案而言,應該要防範及改進因爭功而產生所謂的「失誤破案」?如果能杜絕錯抓率,再來論死刑爭議,也許會有新的思考。

最新消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