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危機 60萬張長照床潛藏在民間?

【2016.05.11/新聞大聯盟報導】台灣競爭力論壇於5月11日舉行《從財源、人力、需求面看新政府長照政策可行性之探討》記者會。由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主持,引言人為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李世代,邀請到慈濟大學副教授王珠惠、長榮大學醫管系助理教授張晴翔、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簡文生。

謝明輝表示,長照政策為新政府國策,須從財源、人力、需求等面向進行全盤探討。首先,在財源方面,即將就任總統之蔡英文政府,選前已明確提出由指定稅收300億元加上公務預算30億元,做為長照體系的穩定財源,並將視需要逐漸增加。然這樣的規劃是否足夠支撐起我國長照服務的支出?

其次,對於長照財務的估算必須先瞭解「如何評估我國長照需求」。台灣過去評估「失能狀態」往往依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中的「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做為評斷標準。但此一標準是否適用我國國情?台灣可否審慎設計一套更為符合台灣需求的量表,進而能妥善掌握真正的長照需求人口?最後,釐清長照人口需求後,我國長照服務的人力又應如何滿足需求?舉凡上述種種長照重要議題,都需要凝聚社會共識,才能順利推動,以提升台灣社會長照服務的競爭力。

李世代認為,舉世面臨人口老化之問題,人口結構高齡化之外,疾病型態慢性化、健康問題障礙化、照護內容複雜化及長期化也不容忽視。長照需求分級需要從失能者依據其嚴重程度,由正確的人進行適評估,加計其個人及環境因素及條件後,方能定出提出其長照需求之分計劃與分級,再媒合給予與適合滿足其『長期照護需求』之資源,讓渠等重新恢復其生活活及參與功能為照護最終目標。

李世代強調,台灣應該好好思考罹病、慢性病、孱弱、衰退、失能、依賴與殘障、醫護、保健、長照等的定義,可透過召開專業性論壇機制釐清定義,然後於法律上明確賦予長照之法定意義,否則永無可能跨越本世紀之高齡海嘯之衝擊與挑戰。建立長期照護執行或輸送系統之同時,可同時規劃長期照護社區化及產業化。應以政策之誘因將長期照護納屬地方自治之內容要項,再以政策之誘因鼓勵民間投入讓其發展成為產業。

王珠惠表示,日本在1945年戰敗後兩之內成立兒童福祉法(1947),生活保護法(1950),身體障礙者福祉法(1949),智障福祉法(1960),老人福祉法(1963),

母子福祉法(1964),可以從敗戰國對於人民提出國家的誠信,在艱苦共患難中為了人民給予生存的希望,讓國民看見光明的未來,同時禀持政治的專業及正念完成全民共享的社會安全網。

日本經過十幾年的分析及探討決定在2008年鬆綁醫療外勞鎖國法規,以EPA 經貿協定從東南亞引進長照外勞,限定在養護機構照顧及陪伴,不能從事居家照顧。如何師法各國的法規及經營應該先考慮人性化照顧。日本強調社區綜合照顧系統化。讓受照顧者盡量生活在熟悉的地區,過著自己可以自理的生活,盡量提供全人服務,如醫療/介護/介護預防/居住/生活協助等。同時從幼稚園開始教育「老人與失智」的知識及應對方法,所重視的是全民運動及人性化照顧。

張晴翔說,長照的確是將「資金」與「勞力」有效的運用並提供「長期照顧服務」,這已滿足在經濟學上「產業」的定義。現階段整個「長照產業」是否已「成熟」?或者「飽和」?張晴翔認為應該都還不到位,從市場成長的生命週期觀點,應該才到達初期的階段,應該從「獎勵促進產業參與升級」更為正面角度來看待「長照產業」。台灣在新政府未來的四年帶領之下,有沒有機會在「長照亞洲盃」帶領台灣GDP高度成長?

張晴翔表示,請給台灣現在的長照業者及未來就業年輕人機會,讓台灣來結合特有的中華文化養老人文已及優質商業服務業創新的台灣競爭力,走出台灣盃、贏得亞洲盃並走出世界盃,這才是台灣競爭力。

簡文生認為,今年長照母法通過後,讓台灣長照業者萌生退意,因為沒有考量長照產業化、規模化,也沒有考慮符合台灣現狀的階段性任務。簡文生提到,大陸對於台灣居家照護與機構照護,持有高度興趣,並大量吸納外國經驗,近年大陸長照產業進步神速。

簡文生提及杭州市的長照床數的需求量是68萬,與其老年人口數相近的台灣,長照床數卻只有8萬床,剩下的60萬床潛藏在民間。假如一旦面臨外籍勞工退潮,台灣長照體系將會崩毀,而醫院也會受到牽連。因此希望新政府能夠正視長照問題。簡文生表示,若長照做得好,台灣社會未來十年都會穩定,但若做得不好,各行各業皆會受到影響。

298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