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雙語教學與國際接軌 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教育部第9屆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15日一連兩天在國立屏東大學舉行,鑒於政府正逐步實現2030國家雙語政策藍圖,並推動雙語教學於各級學校的各學科教學,本次研討會以雙語教學為主軸,政務次長蔡清華致開幕詞時表示,雙語國家政策政府將投入新臺幣100億元,其中教育占90﹪,建構各級學校的雙語教學環境。

蔡清華指出,邁向雙語國家是總統蔡英文第二任期就職演說的重要政策之一,教育部扮演重要角色,並進行跨部會合作。在人才培育上,雖有引進外籍教師,但培養本國師資才是永續之道,教育部採師資職前培育與教師在職進修兩個管道,培育我們的雙語師資。

蔡清華在「臺灣的國家雙語政策」專題報告中表示,教育部將從加速推動高等教育雙語化、均衡完善高中以下教育階段雙語化條件,以及數位學習等三個政策層面,推動雙語政策。

在高等教育雙語化方面,蔡清華指出將從全國有意願加速推動雙語化教學並符合門檻條件的申請大學或學院中,遴選出重點培育大學或學院,發展成標竿學校或標竿學院(beacon bilingual schools and colleges)。推動與美、英、澳等國大學合作,引入國際學者專家協助國內大學,使各大學能依據自身特性與有利條件發展出有效的成功推動模式。

均衡完善高中以下教育階段雙語化條件方面,目前已有約1萬7,000名本國籍英語教師,將聚焦培育英語教師英語口說教學專業知能,提高學生課堂運用英語對話練習頻率及口說參與度,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

至於數位學習,由公私協力共同研發教材,合作推廣擴大影響力,教育部已建置Cool English 及因材網線上教育平臺。透過教育雲端帳號(OPEN ID),教師與學生均能免費使用43個公私教育學習平臺。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擴大連結對象,並洽談國內外平臺優質課程授權運用。

本屆研討會主題為「全球化的衝擊下雙語教學與國際接軌」,並規劃素養導向的雙語教學師資培育模式、國民中小學雙語師資培育模式、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推動雙語政策經驗等三項子題,藉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推動雙語政策經驗,促進中小學端實務經驗師資培育及大學端知識創新交流與對談,以及國外學者的經驗分享,讓國內的雙語師資培育能與國際接軌。

研討會特別邀請到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高級講師Seah, Lay Hoon,以及芬蘭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教授尼可拉(Tarja Nikula)兩位國外學者,以及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主任鄒文莉,將發表3場專題演講,主題分別是「學科教師應有的語言意識—以自然科教師為例」、「論學科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的統整:學科教師需要什麼樣的語言意識」以及「臺灣的雙語教育:全球在 地化的規劃與實踐」。

囿於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新加坡及芬蘭的學者無法親臨現場,改以預錄影片方式發表專題演講,演講結束後再以視訊進行問答(Q&A),和現場參與者進行互動。

Seah, Lay Hoon的演講題目是「學科教師應有的語言意識—以自然科教師為例」,她曾是國中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用母語講述對化學的理解時有很大的障礙,即便她本身是在雙語教育體制下長大,認為自己的中英文仍不是那麼流利,這成為她研究語言對學習自然學科影響的背景。

她說,學者的研究發現指出,「學自然科」不僅要學習自然科學的內容,還要學自然科特殊的語言結構、形式,以達到學會的目的。自然科語言是包含獨特的語素、語義、語法和結構等專業語言,使科學家能夠定義物理領域的解釋,這種解釋往往和我們的日常用語程度不同,因此她套用一位學者的話:「科學的造就是無法單靠簡單的語言就能實現的。」

Seah, Lay Hoon認為要學好自然科至少要有三種不同的素養,一是常識,學生能否用常識理解課堂上發生的事情;二是學術知識,不管是在哪個學科溝通時,都需要用到;三是科學的基本知識,即使學生只會說一種語言,學生在家裡和學校也一定都用得到這三種素養。

研討會計有專題報告1場、專題演講3場、師資培育論壇3場、各領域教學研究中心中小學雙語課程設計與推動論壇2場、雙語教學研究中心研討成果發表1場,以及7個論文發表場次,共發表28篇論文(包含海報論文)。藉由專題演講、論文發表,參與人員表示帶來新知識的啟發,並將落實於學校教學現場。

最新消息

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