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研究:中國進攻台中港與台北港效益最大

國防部智庫、國防院學者蘇紫雲3日受訪分析,共軍奪港有兩大意義,一是戰略突襲、二是顛倒正面(讓台灣誤以為以傳統方式登陸,但實際則利用非傳統方式攻台),因為奪港的成本與風險比較小,主因是港口面積並不像傳統登陸戰的範圍這麼大,因此不能僅以傳統反登陸思維防備中國,應將其視為複合型登陸,其方式涵蓋傳統、非傳統,打擊重點不在消滅國軍,而是阻絕及切割國軍,讓更多主力部隊上岸。

蘇紫雲提到,台北、台中兩個港口的重要性遠高於高雄港,原因在於台中港腹地大,登陸後可快速抵達清泉崗機場,往北可控制新竹空軍基地,一次麻醉台灣兩大主要防衛設施,若與台北港相比,台北港的腹地小,但距離台北政經中樞、機場近有戰略意義,而台中港腹地大,可讓共軍重裝部隊登陸後快速展開,兼具地形、戰略要地雙重意義。

蘇紫雲舉例,根據公開資訊,台北港的貨物下卸量1小時約4000噸,若共軍在台灣海灘野戰登陸,便不具備龐大下卸量,因此若共軍能控制並防守港口5、6個小時,台灣會很危險,合理推測,075兩棲攻擊艦、071型船塢登陸艦可能會假裝在台灣鄰近海域軍演,並突襲港口,再讓附近載運共軍及軍備的偽裝貨輪進港下卸。

針對台灣碼頭上諸多設備來自中國,蘇紫雲提到,台灣跨部會國防意識一定要再強化,因為例如汽車渡輪這些船隻,在兩岸直航時都能開放車上、車下,等於讓中國汽車渡輪平時可合法進入台灣港口,若屆時把關不周延,讓裝甲車等軍用車輛下卸,等同現代版的木馬屠城,疏忽國防意識,等於替共軍開了方便的大門。

蘇紫雲舉例,美國、英國建造航艦的船廠,早期因價格因素都向中國進口起種設備,但事後均更換成國貨,因此未來台灣除了應更嚴格管理外,也應將這些設備的連網系統、監視器換為台灣製。

不過,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歐錫富7月29日在最新的「國防安全即時評析」提到,解放軍兩棲作戰部隊對台威脅最大,也是台灣不對稱作戰首要打擊目標,應該密切觀察其動態並發展反制作為;他提到,近年共軍兩棲作戰艦雖快速成長,但有些配套仍然無法配合,例如直升機的生產線無法負擔龐大需求、726型氣墊登陸艇謠傳動力不足、兩棲兵力不夠等。

最新消息

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