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師大參與國際研究 解釋極端氣候變異趨勢

【2015.04.20/新聞大聯盟台北訊】台灣正面臨67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部分縣市已實施民生限水,北美洲也遭遇極度兩極化的氣候異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與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等科學團隊運用尖端電腦模擬分析後,將北美極端氣候歸因於石化燃料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影響.發現暖化加劇聖嬰現象的前兆,並增強極端氣候形成的機制.此研究預測澇旱交替、酷熱寒冬愈來愈明顯,未來可能成為新的氣候常態。

師大氣候學家分析,台灣從近20至30年前起,梅雨季的肇始有延後的趨勢,降雨強度雖增加,梅雨鋒面的頻率卻變少,此長期趨勢對目前的乾旱沒有幫助.而2014年西北太平洋颱風數量,更創歷史新低,導致水庫缺水。這些異常現象或許與近來觀測到的西太平洋熱帶海溫異常現象有關,而西太平洋熱帶的增暖是全球海溫升高的2-3倍。

科學家透過科學研究發現「偶極」(dipole)結構

2013年起,美國加州遭受強烈的乾旱,美東則是受到極端低溫衝擊。師大地球科學系黃婉如教授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近年來美國的極端氣候發生,和聖嬰現象的發展有關,受到使用石化燃料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影響,聖嬰現象的前兆會加劇未來類似極端現象,這些極端氣候未來可能成為新的氣候常態。

過去的二個冬季對北美來說是標準的「兩極化」:美東的嚴寒多雪造成經濟停滯跟能源危機,但美西卻飽受乾旱肆虐,加州全面陷入罕見的極度乾旱。經過研究顯示,此兩極化的異常氣候,可歸咎於一種非比尋常的「偶極」(dipole),即強大的西方高壓脊與北美大湖區低壓槽的組合。此「偶極」與最近發現的聖嬰現象之前兆有關,此前兆同時受到溫室氣體熱效應而增強。

旅美台灣學者及猶他氣候中心副主任王世宇教授認為,這就像是氣候骨牌的一個複雜遊戲,首先由東亞沿岸海水變冷開始,最後影響到北美洲的乾旱和嚴寒。黃婉如指出:「從模式資料中,發現未來當西太平洋隨著全球暖化而增暖,這種北美「偶極」(dipole)將隨之增強」。

此研究是否能應用於了解最近台灣的乾旱情況?

2014年起台灣中南部的乾旱,導因於去年夏季與秋季颱風降雨不足,照常理,西太平洋海水溫度增加會讓颱風容易生成,然而近赤道的海溫增暖也同時會增強副熱帶高壓,若是高壓太強或是擴展太廣,反而會抑制颱風的生成。自2013年至2014年,西太平洋的熱帶海溫都異常的高,可能導致颱風數量不增反減。

要解除旱象,梅雨季是關鍵,降雨的高峰以往都發生在5月底至6月初,但是自從1990年開始,梅雨季有延後傾向,並在降雨方面有強度增加但是頻率減少的現象,此對水庫蓄水並無幫助,因為短暫的強降水易流失,又會累積淤泥。目前為止,學界尚未理出台灣梅雨變化趨勢的一致解答。

最新消息

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