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中國輸出「傳媒新秩序」在全球作正面宣傳

無國界記者在3月25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中國追求的世界傳媒新秩序》當中指出,中國一方面大規模的投注人力與資金擴張國營媒體,對外宣傳中國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以簽約、持股、併購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將他國媒體的報導轉向對中國有利。

報告指出,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之後,中國政府了解到,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將會是政府建立正面形象的阻礙,於是展開收購媒體的行動,例如泰國最大報《新暹日報》跟中國《南方報業》開啟合作、紐西蘭《先驅報》被中國新中傳媒收購、香港《星島日報》和台灣《中國時報》被親中商人收購後立場轉向。媒體在引進中國資金之後,不只報導內容更多的取材自中國官媒,正面報導篇幅增加,就連取材方向都受到影響。

China Daily雖然會在頁面上標註「廣告」,但是其排版與內容都與新聞十分神似,讀者稍不注意就會把它當做新聞閱讀。

深諳中國傳媒擴張計劃、曾在英國衛報發表深度報導的記者林慕蓮(Louisa Lim)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我們看到的是非常縝密協調的計劃…,他們(中國政府)資本雄厚,剛好現在西方媒體都在為資金短缺所苦,所以有中國資金進來,通常都蠻受歡迎。」

她說,「人們幾乎不會過問是怎麼樣的一個勢力跟它們建立關係。我認為北京非常擅長用這種方式利用自由媒體的弱點。所以媒體才會願意接受中國資金,派記者去中國,或是接受《中國觀察》(China Watch)在他們的報紙裡面放入夾頁,而沒有去思考這代表什麼意義。」

《中國觀察》是由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的人員所編輯發行,創辦目的旨在影響國際輿論,在全球報紙中以增刊、夾頁的方式發行。美國的《華爾街日報》、英國的《每日電訊報》、法國的《費加洛報》、德國的《商報》、俄國的《俄羅斯報》以及日本的《每日新聞》皆有收錄,全球發行量可達500萬份。

除了中國觀察,中國官方媒體全方位的面向世界各地閱聽眾製作新聞。環球電視網在多達140個國家播送節目,中國國際電台破紀錄的擁有65種語言的節目,中國日報在全球的讀者約1.5億人。北京政府從奧運以來,為了「重建國際形象」所投注的資金不斷增加,到達了100億人民幣(每年約13億歐元)。

其中,中國在非洲所做的努力是非常經典的案例。中國環球電視網在非洲製作了3個旗艦節目,報導內容結合了國際化的特色與當地文化的趣味性,廣受歡迎。平時報導國際新聞時,環球電視網非洲台並沒有太多偏頗,也經常引用西方媒體例如法新社或美國之音的報導,不過在遇到與中國有關的話題時,電視台就會十分一致的進行正面報導。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的非洲專家嚴震生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在非洲本地新聞方面,無論有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中國媒體都比較有優勢。他解釋,在威權主義統治的非洲國家,媒體根本是被壓倒沒有自由的,那做出來的報導跟新華社的報導又有什麼差別?如果是有自由的,像南非這些國家,他們自己的媒體跟中國來的媒體相比,中國媒體報導得更詳盡、或是關心的國家更多。他說,如此一來,當地人常常去看中國電視台,漸漸養成習慣,相對其他信息例如與中國有關的消息,更容易一起接受。

嚴震生認為,將來中國會逐漸掌握非洲地區的話語權,「所以也沒什麼好抱怨啊,就是你不投入人力嘛。」

中國大手筆的邀請世界各地記者前往中國學習新聞學,以獎學金的方式附加極其優待的旅遊行程,換取他們對中國的美好印象,與隨之而來的親中立場。

習近平曾公開表示,中國記者的使命是「成為黨的旗手」,並且「在思想、政治與行動上忠貞追隨黨的領導」。這項主張也在這種記者交流計劃中得到體現,往其他國家的媒體擴散。無國界記者的報告提到,印度、東南亞、加勒比海、非洲等地的記者受邀到中國學習,「記者的工作必須確保社會安全」,並且要報導國家領導者進行改革的「正面新聞」。

林慕蓮受訪時表示,在西方的新聞學當中,新聞記者負有監督政府與問責的使命,因此被稱為「第四權」。她說,過去中國的新聞還有某種程度的空間進行調查報導,但是在習近平的主導下,我們看到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媒體的控制,新聞媒體成為政令倡導與控制輿論的工具。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