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央行報告 產業鏈去中國化將成經濟趨勢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改寫全球政經風貌,不僅強權版圖洗牌,也讓大家習以為常的全球分工模式出現裂痕,產業鏈「去中國化」將成為趨勢。

疫情肆虐當頭,各國正處在史無前例的艱困時刻,隨著確診病例數飆升,口罩、防護衣、呼吸器等防疫物資告急,才猛然驚覺,國內產線早已外移,部份生產原料、零件也握在他國,尤其是中國手中;原本各國將全球化視為推動經濟成長的助力,如今卻面臨自身防疫物資短缺困境。

中央銀行報告點出,2018年的美中貿易摩擦已埋下引信,肺炎疫情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脆弱性,可以預見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與全球化將發生質變。

「去中國化是一定的」,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表示,隨著環保法規趨於嚴謹、薪資水準提升,中國成本低廉的優勢不復存在;幾年前,許多台商轉移生產基地的念頭就已萌芽,只是缺乏推力,但美中貿易戰、疫情接連來襲,迫使廠商不得不動起來。

賴樹鑫直言,各國都押了相當多籌碼在中國身上,歐元區最明顯的例子是德國,不只經貿往來密切,中國更是德國汽車主要出口市場;日本從工業到消費品牌都長期深耕中國,這也是為何疫情爆發初期,日本政府未對中國採取積極防堵政策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波疫情下,許多國家嚐到生產過度集中、依賴單一市場的苦果,不只企業醞釀加速自中國移出,日本政府更編列預算協助供應鏈移動;今年4月,日本政府編列2435億日圓協助日企將生產移出中國,包括提供2200億日圓協助回流日本,以及提供235億日圓協助轉移至其他國家。

賴樹鑫表示,未來各國在供應鏈調整上,不再只著重成本,轉而更注重分散風險,因此,去中國化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但他強調,「不能說退出,沒有任何人會放棄中國這麼強勁的內需市場,只是百分比會調整」。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說,疫情確實讓全球重新思考去全球化的議題,實質改變除了體現在產業重新進行風險評估、調整供應鏈,選擇更貼近市場的做法;另外,疫情爆發後,口罩、防護衣等防疫戰備物資的重要性大大被凸顯,政府將開始思考安全存量的必要性。

此外,央行指出,各國政府勢必將記取重要物資短缺經驗,以及考量供應鏈斷鏈風險,未來可能引導關鍵零組件、防疫物資等國安相關產業鏈,回到母國擴大布局。

專家指出,台商近幾年因經營成本上升、美中貿易摩擦等因素,轉移產線、撤出中國的趨勢早已成形,台商赴中投資已連續四年負成長,。

「以前說全球化,其實就是中國化」,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表示,台灣與中國語言相同、地理位置相近,且當時中國政府大力發展經濟,祭出租稅優惠,使得台商大舉西進,甚至到了過度傾斜的程度。

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環保法規趨嚴、薪資水準提升,台商經營成本不再低廉,2018年又爆發美中貿易戰,迫使台商不得不正視分散風險的必要性,從兩大數據便可看出,台商「去中國化」早已上演。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9年對中國大陸投資年減51%,金額為新台幣41億7309萬元。投審會指出,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已連續4年呈現負成長,顯示當地勞工、環保等經營成本持續上升,生產成本優勢減弱,加上美中貿易戰衝擊,大幅降低台商赴陸投資意願。

另外,從財政部出口統計發現,2019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金額年減4.1%,但對美國出口大增17.2%,規模創下歷年新高。

最新消息

2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