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陳暐婷研究阿茲海默症 論文登上世界頂尖期刊

中央社報導,科學家陳暐婷與比利時科學團隊應用新技術研究阿茲海默症,論文登上世界頂尖期刊「細胞」(Cell),證明澱粉樣斑塊會引發腦細胞中的複雜神經退化機制,成果受國際矚目。

35歲的陳暐婷與比利時法蘭德斯生物科技研究院(VIB)歐洲頂尖科學家戴史楚伯(Bart De Strooper)教授團隊,透過最新的空間轉錄(Spatial Transcriptomics)與原位定序技術(In Situ Sequencing)研究阿茲海默症,探討澱粉樣蛋白斑塊(amyloid plaques)在阿茲海默症發展的確切作用,研究成果8月20日登上科學期刊「細胞」封面。

陳暐婷與同事並列第一作者,這篇研究證明澱粉樣斑塊會引發腦細胞中的複雜神經退化機制,而非部分科學家所宣稱的不會造成影響,這一發現為目前在研發以抗體移除斑塊的治療方式提供更多思考與啟發。

她表示,自己從學生時代一直很專注在研究領域,很享受提出一個問題經深究後得到解答,推進更多發展的樂趣,且目前的新技術打破侷限性,對解決問題有很大幫助。

陳暐婷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在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取得博士,學生時代即開啟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研究,2016年來到比利時追隨歐洲頂尖科學家繼續研究工作。

20世紀初德國醫生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解剖失智症患者,發現腦部澱粉樣斑塊(amyloid plaques),自此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為名,但澱粉樣斑塊在失智症中的確切作用始終不明。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資訊,全世界大約有5000萬失智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1000萬例,阿茲海默病是失智症最常見原因,占病例的60%至70%,因此相關研究受到各方重視。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表示,比利時法蘭德斯荷語區在生物醫學、航太科技、奈米科技及神經科學領域創新生態系統發達,台灣不少頂尖之生醫、理工領域學生在荷語區大學深造。

最新消息

2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