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促轉會請姚瑞中與林木材談中正紀念堂轉型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9日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臺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活動第3場講座,主題為「如何反思威權—當我們在『中正之下』」。講座由資深媒體人馮賢賢主持,邀請藝術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姚瑞中,以及影評人、策展人林木材,一同從當代視覺藝術、國際人權影像的角度,介紹目前在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所舉辦的「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

馮賢賢首先回顧「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展覽場地的空間特質,儘管今日的中正紀念堂經常舉辦各種藝文活動與展覽,但是諷刺的是,此地不但沒有陽光射入的空隙,也缺乏向外眺望的視野與開口,它本質上仍是軍事堡壘與帝王陵寢,因此並未徹底對公民社會開放。其實,在中正紀念堂體內部反思「名為中正的威權象徵」,本身便是充滿矛盾的事情,也意味著今日台灣的反思「仍在中途」,並未真正將過去的威權歷史揭開。

策展人林木材的分享延續上述對於展覽空間的討論,表示在這個場地佈展,對於專業藝術團隊來說,面臨最大的問題即在於,中正紀念堂內部是一冷峻陰森的空間,需要刻意改造,才能改造為藝術展演場地。因為「中正之下──當代人權影像展」其實也是在思考中正紀念堂藝廊此一「威權空間」與「人權影像」並置的張力,藉由不同國籍藝術家對於不同國家威權歷史的反省與批判,邀請觀眾反思名為「中正」的偉人紀念館,是否也帶來了某種單一史觀的「既中又正」、但卻避開政治表達的「平庸之惡」。

藝術家姚瑞中則回顧了自己的家族歷史,作為外省軍官的後代,姚瑞中發現自己與年長父親的軍旅生涯、大陸經驗有著巨大的斷裂,因此開啟了自己對於「國家歷史」的懷疑。在他歷時十多年的「行動三部曲」系列創作為例,藝術家以裸露肉身去「佔領」國家權威的象徵建物或神聖空間、甚至是用反諷手法「再現」反攻大陸或萬里長征路線。在這些作品中,觀眾不只是能夠看到東亞近代史的荒謬,也能看到國家威權不只是強行壟斷了歷史記憶,同時也讓許多人民遺忘了那些被國家鎮壓的反抗者、失敗者的故事。

三位講者也討論了「藝術」與「歷史、檔案」之間的關係。作為藝術家,其實需要一種獨立又同情的眼光,嚴謹解讀史料與檔案,才能夠重新組合過往的記憶。例如在黨國時代,「偉人過世」、「國民政府戰敗」、「白色恐怖政治犯審判」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受到官方的編輯或者改造,因此很難直接作為呈現歷史的可信素材,從這個角度來說,穿透威權主義所設下的迷霧,也是藝術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許多關心轉型正義、關心當代視覺藝術創作的民眾,也與三位講者熱烈互動。到場參加的政治受難者林擎天表示,期望轉型正義工程能夠開啟社會更多的反思。姚瑞中的作品也喚起許多聽眾的軍旅經驗,部分年長聽眾發言分享自己年輕時的軍旅記憶。到場參與的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則表示,儘管蔣介石過世已經四十四年,然而卻還不能真正走入歷史,一再成為當代社會紛爭的來源。只有我們從文化、藝術的角度,深入台灣社會的集體潛意識,才能找到各種「威權象徵」的解構契機。

臺灣社會轉型正義工作起步較晚,儘管解嚴迄今已逾三十年,威權體制所留下的傷痕仍未被治癒,文化領域與日常生活中的黨國意識形態也需要我們更全面地進行反思。為促進社會討論及深化民主意識,促轉會將繼續於今年4、5、6月舉辦「我們在這裡發生故事:臺灣民主深化進行式」系列講座,講座內容與報名資訊請拜訪本會網站:https://www.tjc.gov.tw/gazettes/105,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共同為了民主自由的未來願景努力。

最新消息

11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