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興中國小老師 李乙蘭

【新聞大聯盟特別報導】

課上到一半,一名學生憤怒地倏然站起,甩門而去,留下臺上一臉錯愕的李乙蘭。面對患有對立反抗情緒障礙的孩子,再堅強的老師也難免和李乙蘭一樣,被閃避不及的挑戰弄得遍體鱗傷,一時之間,「覺得自己真的很失敗。」

老師,究竟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永遠漂漂亮亮、輕聲細語的,時間一到就下課。」小時候李乙蘭所看到的老師,是一份悠然的職業,校園裡最美麗的風景,因此她從小的志願就是「立志當老師」。然而當她20年前從新竹師院(今清華大學)特殊教育系畢業,進入職場任教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李乙蘭選擇成為特殊教育老師,而在這個專業領域裡,挑戰無所不在。

由於當時國內特殊教育的理念正起步,缺乏現成的專業教材、教科書或輔具,許多教學上的需要,老師必須自己到處蒐羅,特教資源明顯不足;再加上身心障礙類別多達13類,一個資源班20名學生中,或許便有20種以上不同的障礙,教學十分辛苦。「況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老師必須依照每個人的能力與需求,量身設計出最適合他們的教材。」這些都是挑戰。

然而,仿若一名園丁,李乙蘭堅持在惡地上栽種玫瑰,「特教系的同學後來大多離開了特教職場,回到普通教育領域。」她不是不能走,是捨不得走,因為「如果連我也走了,這些孩子怎麼辦?」

強烈的愛與使命,把李乙蘭留在特教領域。然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師院畢業後實際接觸特殊孩子,讓李乙蘭強烈意識到專業知識與能力不足,於是又進入嘉義大學特教研究所當起學生,不斷進修、強化專業知識,為的就是讓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成為孩子的堅實翅膀。

帶著孩子飛越障礙,更要讓孩子找到可立足於世界上存在的意義。李乙蘭認為,特教生的學業成績,或許無法與一般孩子相比,但不代表他注定失敗,如果只看到孩子不足之處,卻忽略他與生俱來的優勢能力,是相當可惜的;而特教老師的使命,便是發掘孩子優秀之處,然後加以放大、鼓勵,帶領他們看見另一個世界,發現自己的美好,找到存在的價值。

存在的價值,孩子要找,家長更要找。李乙蘭說,一談起養育特殊孩子的心路歷程,許多家長立刻紅了眼眶,他們承受極大的壓力,孩子苦,家長苦,找不到受苦的意義,更苦。「所以,身為特教老師,我永遠會告訴家長,你的孩子有多麼棒,讓他們和我一起看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讓他們發現希望。」

作為點燃希望的人,初為菜鳥老師時,李乙蘭也曾感到失望,「特教老師的挫折,從不在於學生回饋少,進步小,而在於整體環境對特教生的歧視與漠視。」

還記得剛開始任教時的情境:「什麼特教生?什麼學不會?棍子打下去就會了!」資深老師說:「老師啊,我孩子若是不好好學,你就打他!」家長也說。李乙蘭不反駁,但她知道,打罵絕非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態度,她選擇勇敢站在環境的對立面,必須努力證明,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讓人們看見特殊孩子的改變,「因為這樣的孩子,學不會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用錯了教學方法。」

這是一場寧靜革命,甫獲師鐸獎肯定的李乙蘭常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因為只要為孩子們設定符合他們能力的學習目標,每一個孩子都有學會的可能,老師則要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才能符合孩子的需求。

雖然整體環境給予的支持不多,但李乙蘭並不孤單,每當遇到挫折難解,有特教老師「背後書櫃」之稱的清華大學孟瑛如教授,便成為她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孟教授的著作多、演講也多,豐富的理論與實務經驗,是特教老師們最需要的。」受孟教授影響,近年來,李乙蘭特別將20年特教經驗整理分享,希望傳承給新一代特教老師,或幫助班上有特教生的普教老師,釐清誤解與偏見,也期望成為他們背後那股默默支持的力量。

沒有園丁會在惡地上栽種玫瑰,除非他看見惡地的價值,嗅到玫瑰芬芳。李乙蘭是惡地玫瑰的栽植者、見證人,也是分享者,她的從師之路,因玫瑰而四溢芬芳。

【資料來源/教育部】

110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