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台灣地震頻繁 你需要那些保險?

【2017.04.24/新聞大聯盟特別企劃】

根據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會統計,全台灣僅有32.2%的住戶有投保地震險,且多數是因應銀行房貸而投保,顯示仍有近七成的民眾暴露在無地震保障的風險中。

換句話說,很多人在繳清了房貸之後,就不再投保住宅險。以多數住宅險而言,一年大約1500至2000左右,不少人認為能省則省,且存著「不會這麼倒楣」的心理。有一句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只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就此次維冠大樓的地震而言,未來還有一段理賠甚至官司要打,倘若沒有公權力居中協調,沒有投保住宅險的受災戶,還不見得可以順利獲得理賠。

住宅險並非強制險

對一般人來說,眼見這次災難,可以藉機檢視一下自己的保險保障,特別是產險部分。產險的種類其實不少,包括火險、竊盜險、責任險、汽車險,以及有關船舶、貨運、航空等險種。而近年興起的信用卡旅遊平安險、旅遊不便險等,也是產險的範疇。當然,只要您有汽機車,則「汽機車強制責任險」勢必要投保,這是政府規定必須強制投保。

不過,住宅險並不具強制性,因此1999年的「921南投大地震」時,就衍生出相當多的理賠案件,包括台北市東興大樓。幸而當時政府與民間慈善團體施以協助,透過司法訴訟、籌建組合屋等,方始災民度過難關。此次「206台南地震」,後續仍有理賠事宜需解決,如果受災戶有確實投保「住宅火災與地震險」,基本上較能順利獲得理賠。

住宅險的種類也不少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以為投保了住宅險,當自己的房屋發生災難時,都能獲得理賠,這就是爭議的來源。住宅險其實也分得很細,包括住宅火災與地震險、綜合險、責任險、傷害險等。換言之,如果維冠的受災戶投保的只是綜合險,或者契約內容未包括火災地震,則要向產險公司申請「房屋受災」的理賠是不行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是,如果您是租房子,因為房屋不是自己的,當它因地震而受損,是屋主的責任,且房屋所有權人不是您本人,因此無法投保住宅險、也沒有此必要;但是,如果您認為在「寄籬人下」時仍要增加安全保障,可以投保前述所提的綜合險,它是保障住宅內的動產與人身安全,例如遭遇火災、地震、颱風、洪水或竊盜,進而導致自己或家人傷亡時,就能獲得理賠。

再者,由於住宅地震的基本保險,是因地震等危險事故導致「房屋全損」方才理賠,且上限為150萬元,顯然這樣的補貼基本上是不敷損失,畢竟現在一間房子都要數百萬元至千萬元以上。為此,金管會保險局近期已就住宅地震保險基金進行檢討,範圍包含擴大保障以及拉高保額。

地震險可分為基本、輕損、超額以及擴大四種。當您投保住宅火險或居家險時,要附加150萬元的基本地震險以及20萬元的臨時住宿費。目前基本地震險採單一費率制,一年保費為1350元,當房屋全倒或半倒時才會理賠。

保險需分階段規劃

許多人會認為,除了壽險公司的人壽保險(包括醫療、傷害、癌症等),現在還要加上產險公司的住宅險等其他,那到底需要多少保險才夠?特別是對年輕族群而言,每年基本保費最少需要3至5萬元,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其實許多保險專家都建議我們,投保要依照人生的不同階段做規劃,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單身期、結婚築巢期、人生穩定期與退休階段。看來似乎很複雜,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保障必須先具備,除了前面提到勞健保、汽機車等政府的強制險外,商業的人身保險就是壽險、醫療險、意外險與傷害險等。

關鍵是,像房屋這樣的不動產,在台灣甚至全球均面臨各種不同災害益加頻繁之際,更需透過投保產險加以保障。試想,房屋是我們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會待的地方,而且房屋價格昂貴,對於理財致富而言是首務,當然不能忽略。因此,選擇住宅險時,必須仔細比較內容、保障範圍,方為上策。

108
228